《中國語言學集刊》為紀念李方桂先生中國語言學研究學會及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共同出版之刊物,發表中國語言學領域的學術論文,即以中國語言、漢藏語或其他與漢語相關語言為對象之研究成果,重點尤在歷史比較與方言研究。
《中國語言學集刊》為半年期刊。已發表或兩投之文稿恕不接受。稿件必須以中文或英文(單行)電腦繕寫(Word 6.0以上,中文請用繁體字及Big-5碼)。 文稿須附中、英文提要及關鍵詞。文稿收悉,即送外審。凡經審查通過刊載之文稿,將致贈抽印本二十冊及發表期刊一本,不另致酬。
兩份稿件須以電子郵件附件(WORD 及 PDF 格式)的方式寄至bcl@lfksociety.org。其中 WORD 文件包括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謝啟,PDF 文件則不列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謝啟。
《中國語言學集刊》對初稿並無規定格式要求,但文稿經審查通過後,則請作者參照《語言暨語言學》的體例加以修訂,並請留意以下各點。
1. 節次從1開始,節中小節次第如下:
1.
1.1
1.1.1
2. 舉例編號形式如下:
(1)
(2) a.
通篇例句,編號順序排列。另起一節時,請勿從頭編號。
3. 腳註在當頁下,通篇腳註,編號順序排列。謝啟置於所有腳註之前;並於篇題之後另標星號(*)註明。
4. 中文字體請用新細明體,如需強調則用標楷體。中文例子請用拼音拼寫。如非必要,請勿雜用各種字體。
5. 徵引形式為 “丁邦新 (1997)”;凡引述原文時,引文後需加徵引形式,兼附頁碼,如 “(丁邦新1997:158)”。“先生”、“師”、“博士”、“主任” 等稱謂,如非必要,一律請免。引用自己著作時,請儘量避免使用自我指稱詞語,如“我”、“作者”、“在陳大明(1990),我已經指出…”等等。
6. 徵引文獻一律稱 “引用文獻”,範例如下:
Anonymous. 1878-79. Tonic and vocal modification in the Foochow dialect.
China Review 7:182-187.
Baxter, W. H. III. 1977.
Old Chines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Chongniu Doublets:
A Study Using Multiple Character Readings. Ph.D. dissertatio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Chomsky, Noam.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IT Press.
Cowen, William, Michael K. Foster, and Konrad Koerner. (eds.) 1986.
New Perspectives in Languag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Proceedings of
the Edward Sapir Centenary Conference (Ottawa, 1-3 October 1984).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Mattos, Gilbert L. 1988. The Stone Drums of Ch’in. Monumenta Serica
Monograph Series 19. Nettetal: Steyler Verla-wort und Werk.
Norman, Jerry. 1991. The Min dialect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Languages and
Dialects of China, ed. by William S.-Y. Wang, 325-360.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3.
Peyraube, Alain. 1988. Syntaxe Diachronique du Chinois: Évolution des
Constructions Datives du XIVe Siècle av. J.-C. au XVIIIe Siècle. Paris:
Collège de France, 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
丁邦新. 1997.〈漢語詞序問題札記〉,鄭秋豫編《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3輯,
155-162。台北:中央研究院。
李方桂. 1971.〈上古音研究〉, 《清華學報》新9.1-2:1-61。
梅祖麟. 1988.〈詞尾「底」、「的」的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59.1:141-172。台北: 中央研究院。
裘錫圭. 1988.〈關於殷墟卜辭的命辭是否問句的考察〉,《中國語文》1988.1:1-20。
又載裘錫圭(1992)《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趙元任. 1928. 《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
趙元任、丁聲樹、楊時逢、吳宗濟、董同龢. 1948. 《湖北方言調查報告》,中央
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18。上海:商務印書館。
賴惟勤. 1958.〈中古中國語の內外について〉,《お茶の水女子大學人文科學紀要》
11:31-61。
魏培泉. 1990.《漢魏六朝稱代詞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英文稿件引用非英文文獻範例:
Chao, Yuen Ren. 趙元任. 1928.《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
Li, Rong 李榮. 1956. 《切韵音系》。北京:科學出版社。
Ōta, Tatsuo. 太田辰夫. 1958.《中國語歷史文法》。東京:江南書院。
Yakhontov, S. E. Яхонтов, Сергeй Евгеньевич. 1965. Древнекитайский
язык. Mockвa: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
中文稿件引用同一作者用不同語言撰寫的著作範例:
趙元任. 1928.《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
Chao Yuen 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